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网站_中文无码鲁网亚洲电影不卡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_亚洲欧美一级夜夜夜夜爽W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wǎng),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qū)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wǎng) 歷史文化 哀牢文化

    哀牢覽勝:一個邊地王國曾經(jīng)的背影(2)

    2016-08-31 17:14 baoshan.cn

    暢游德斯里:哀牢故國的前庭別院

    如果說保山壩區(qū)是哀牢古國的首邑所在地,哀牢祠和玉泉井是哀牢古國的“御花園”,那么,這個叫做“德斯里”的山凹無疑便是哀牢故國的“前庭別院”。

    相傳哀牢古國疆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民族眾多。史載,繼其開國之王九隆之后,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shù),至于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耦代;桑耦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歷史的記述從九隆執(zhí)政的秦王贏政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扈栗“率種人內(nèi)屬”的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前后延續(xù)了300多年。

    公元69年,柳貌父子率眾歸附東漢時,哀牢腹地號:東西3000里,南北4600里,即東起洱海區(qū)域,西止于伊洛佤底江;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瑪拉雅山南麓。其地轄屬七十七邑王,五萬一千戶,內(nèi)附人口達五十五萬三千人,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龐大的邊疆帝國。

    然而,哀牢歸漢的歷史多少有些神秘和偶然。

    漢代自張騫出使西域后,在大夏(今阿富汗)發(fā)現(xiàn)有商賈運來的蜀布和邛竹杖。張騫對漢武帝說,我賈人往市之身毒(印度),其國臨大水,其人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地居漢西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對“身毒”這樣的西南之國很感興趣。于是派使者四道西行,出駹,出厓,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閉氐、笮,南方閉嶲、昆明。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

    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年間,漢武帝出兵擴張領(lǐng)土,漢王朝勢力“渡蘭滄水以取哀牢地”,漢武帝在滇西保山設(shè)置了“不韋縣”,從蜀地遷呂不韋的后裔“呂嘉家族”入滇,縣制以“不韋”命名而彰其先人之短,由此,“不韋縣”成為益州郡最西端的“極邊之城”。

    史載哀牢“內(nèi)屬”與這樣的兩場戰(zhàn)爭有關(guān):公元 42 年,即東漢建武十九年,“西南夷”益州郡渠帥陳蠶叛亂,朝廷命武威將軍劉尚統(tǒng)兵征討并很快占據(jù)了戰(zhàn)場優(yōu)勢。次年正月,叛軍敗退,漢軍窮追不舍,一直追到了不韋縣(今保山壩)展開決戰(zhàn),戰(zhàn)況十分慘烈,漢軍以斬敵七千余人、生俘五千六百人并繳獲戰(zhàn)馬三千匹、牛羊三萬余頭,漢軍大獲全勝。渠帥陳蠶雖為益州判夷,但此戰(zhàn)的落點卻在哀牢腹地,戰(zhàn)死或降的夷人必有哀牢人,擄走的牲畜多為哀牢資產(chǎn),可見當時哀牢國之生產(chǎn)盛況。

    公元 47 年,哀牢王扈栗派兵乘箄船沿江而下攻打當時已內(nèi)附漢朝的鹿茤部落。鹿茤民弱小,將為所擒。不料進軍途中雷雨驟至,風(fēng)怒浪狂,水為之逆流,哀牢軍兵所乘竹筏木排被掀得七零八落,四散五沉,轉(zhuǎn)眼間溺死數(shù)千人。扈栗聞報大驚,急忙增派六個邑王統(tǒng)兵萬人馳援。鹿茤王迎戰(zhàn),殺其六王,大破哀牢軍。哀牢人埋六王,夜,虎掘而食之。哀牢人驚怖,引去。扈栗懼,謂之諸耆老曰:哀牢略徼,自古有之,初不如此。今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有受命之王乎,是何天佑之明也?于是遣使詣越嶲太守,愿率種人歸義奉貢。

    根據(jù)史料記載,鹿茤戰(zhàn)敗是“哀牢歸漢”的原因,而鹿茤之戰(zhàn)之所以慘敗卻有著大自然“天造地設(shè)”的原因——說是“天造”,那是因為大自然的“雷雨暴風(fēng)”;所謂“地設(shè)”,那是江域可使“水為之逆流”,而山大澗深處確有猛虎出沒。

    ——從地域政治的角度分析:這樣的戰(zhàn)爭場景和自然奇觀理所當然是瀾滄江“德斯里”江段的天然景觀。

    眾所周知,哀牢與漢王朝設(shè)制郡縣的分界是以瀾滄江為界的,瀾滄江以東之前稱“昆明”,后臣屬益州郡,族屬以南遷的氐羌族為主;瀾滄江以西,稱哀牢,哀牢人憑滄江之險自立王國,民族以百濮、百越族屬為主。漢朝中央皇權(quán)壯大至漢武帝時,曾開疆擴土,度蘭滄水,置嶲唐、不韋二縣。而瀾滄江以西的大部分疆域則仍統(tǒng)屬于哀牢國。

    那一場被哀牢人認為是“輒被天誅”的戰(zhàn)爭,其實首先是一場政治進程的必然,其次才是一場大自然的意外。

    當時漢王朝中央集權(quán)的德政在于:對于邊疆少數(shù)民族采取恩威并重的“綏”策,對主動臣服的種族授以“王”印,如夜郎、滇國,對持強不服的種族適度發(fā)動戰(zhàn)爭,如攻打“渠帥”陳蠶。因此,在當時,就即便在哀牢族系內(nèi)部也同樣出現(xiàn)了“附”與“戰(zhàn)”的兩種不同傾向,如邑王鹿茤就先行內(nèi)附。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邊地大國哀牢王的內(nèi)附是文化使然,是一種政治必然。

    就現(xiàn)實的角度而言,哀牢王又確系“時運不佳”:先是邑王鹿茤附漢,自己憤而擊之,戰(zhàn)機屬于“被”而為之型;其次是,開戰(zhàn)之機,暴雨雷電,江水為之逆流,出師不利。

    奔騰險峻的瀾滄江,“江水為之逆流”被視為是一種悲壯的“神喻”景象。

    如今的瀾滄江,因小灣電站的修建,高壩堰塞起的水域在臨滄和保山段上已成百里長湖,渡船溯江而上游覽德斯里不失為一條好的旅游觀景線。然而,在當時,當哀牢王組軍以箄船為戰(zhàn)的背景下,在瀾滄江與黑惠江的匯入口處,因洱海水域方向的雨量驟增,黑惠江較高的洪峰迅速注入瀾滄江,使之在入口處出現(xiàn)了翻江倒海的“江水為之逆流”的壯麗景觀——這一戰(zhàn)爭場景使本來就處于政治弱勢的哀牢部族頗為震驚。

    回到谷歌地圖上再看“德斯里”。這個置放在山凹上的臺地,東面臨江,對岸是永平河匯入瀾滄江的入口處,而西面則背靠群山,仿佛一個天然龍椅狀,唯一只在山凹中有一崎嶇的對外聯(lián)絡(luò)出口通道。

    看到這樣的臺地,我突然驚嘆于古人至高無尚的生存智慧:德斯里確實是一塊人類棲居的天然城池。池中以山為座、以江為屏,有通道連接外界,卻又易守難攻——此真不愧哀牢故國的“前庭別院”。

    如今僅以一個行政村命名的德斯里,在其綿亙百里的山凹中,先后發(fā)掘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如肩石斧、夾沙陶片等,而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中心則在大滬河與瀾滄江交匯處的山頂臺地上,臺地背倚雄峰峻嶺,面臨咆哮滄江,山頂林木蓊郁,氣候溫涼,地形平坦,在瀾滄江巖洞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了原始人穴居的火塘獸骨遺跡。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原始陶器、炭化稻米、家畜遺骨、竹蔑器以及省內(nèi)外罕見的父系氏族標志物“陶祖”、原始藝術(shù)品石刻花卉、草地舞蹈圖案、被認為與文字有關(guān)的陶器刻畫符號等等,同時伴有少量早期青銅器出土。

    德斯里出土的石器 

    德斯里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新石器,屬“忙懷型”石器,其出土石器較為原始,肩石斧系打制而成,有鉞形、鞍形兩種,與晉寧縣石寨山、江川縣李家山鞍形青銅器相似。

    《順寧府志》載:商初有百濮之彝來居,為百濮地,百濮即順寧濮蠻之祖也。通過對遺址遺物的發(fā)掘和研究,可以證明,早在三千年前,古百濮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利用這些原始而又笨拙的石器狩獵、耕作,以及發(fā)動戰(zhàn)爭、保護家園。

    戰(zhàn)爭是一個民族最深刻的記憶,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記述既改變著歷史,也改變著我們的記憶……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

    返回首頁
    相關(guān)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