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网站_中文无码鲁网亚洲电影不卡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_亚洲欧美一级夜夜夜夜爽W

歡迎訪問保山新聞網(wǎng),您可以選擇訪問: 保山市 隆陽區(qū) 施甸縣 騰沖市 龍陵縣 昌寧縣

    保山搜索

    首頁 保山新聞網(wǎng) 焦點專題 眾志成城 團結(jié)奮進 抗擊疫情

    【強邊固防全媒體采訪邊境行】用抗疫精神鑄就新的長城

    2021-08-20 15:25 保山日報 黃寶洲

    用抗疫精神鑄就新的長城

    —— 保山市“強邊固防”全媒體采訪邊境行采訪手記

    e52f042ef768079e397536fdaaa9a45b

    8月3日至8日,市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和省駐保媒體、市縣媒體記者開展“強邊固防”全媒體采訪邊境行活動。

    中緬邊境正7號界碑,矗立在海拔2906米的茨竹地埡口上。

    一座碉堡,靜臥在界碑南側(cè)的密林里,穿一身 “迷彩服”,歷經(jīng)數(shù)十年風雪,堅強如初。

    國旗、黨旗、界碑、碉堡,簡易板房、露天廚房,以及忙碌有序的9位突擊隊員,這是記者輾轉(zhuǎn)5個鄉(xiāng)鎮(zhèn)、行進120多公里到達正7號界碑時看到的一切。

    走近他們,聽他們講述24小時值守、在雷區(qū)邊沿巡邏、站在界碑旁防疫,以及雨天里撐著傘在戶外做飯的故事……

    正7號界碑卡點,只是保山167.78公里國境線上、100多個卡點中的一個。

    在中緬國境線上,有6000人在值守, 24小時執(zhí)勤巡邏。平均不到30米,就有1名守邊人……

    “疫情防控是‘國之大者’,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 火塘邊、工棚里,這是記者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在這里,所有守邊人,把自己站成一個個碉堡的模樣,牽手構(gòu)成了邊境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在騰沖,3個抵邊鄉(xiāng)鎮(zhèn),有10890名傈僳族群眾。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質(zhì)樸而深沉的情感。愛國、守土、固邊的精神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當中,面對疫情他們意志堅定,步伐鏗鏘,男女老少齊心守邊疆。

    猴橋鎮(zhèn)膽扎社區(qū)舊街小組,猴橋鎮(zhèn)三岔河水庫庫區(qū)的一個安置點。3位傈僳族女干部堅守著出入的寨門。

    38歲的蔡新艷,中共黨員。大兒子2020年大學畢業(yè)后,就一直值守在7公里外的另一個卡點。小兒子放假在家,自己做飯吃。丈夫竇文周,在海拔3200米的白馬山頂值守。她說,去了18個月了,只帶了一套換洗的衣服。

    傍晚見到竇文周的時候,他一身迷彩服,一雙沾滿泥土的黃膠鞋。

    雨后的氣溫不到10℃,竇文周住的帳篷里,有一個燒得旺旺的火塘。

    “男人在外守邊關,女人在家守家園!”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邊境各族群眾為國守邊的無私與大愛。這是2020年以來,中國西南邊境的常態(tài)。

    在這里,“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這是特殊時期,邊境村寨的真實寫照。

    在龍陵縣木城鄉(xiāng),彝族、傈僳族緊緊圍繞在黨組織周圍,積極參與到守卡、巡邏和后勤保障中,默默地為疫情防控奉獻著自己的一分力量……

    在這里,記者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戰(zhàn)在疫情防控一線,民族團結(jié)之花正在邊疆綻放。

    “守護家園,黨員必須帶頭!”

    今年67歲的老黨員郭云萬,入黨47年。7月20日,他瞞著家里、主動報名到邊境守卡。每天背著砍刀,拄著木棍,和突擊隊員一起24小時輪流巡邏在3公里的邊境線上。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我當前的任務就是守好老滿坡。”

    每天清早和夜晚,在龍陵縣木城鄉(xiāng)老滿坡村口,都能看到郭玉琴胸佩黨徽、用心值守的身影。

    作為一名彝族女黨員,郭玉琴堅守初心,牢記使命,扎牢了邊境疫情防控網(wǎng)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

    趙光林,32歲,彝族,中共黨員。自從疫情發(fā)生以來,他把飼養(yǎng)家里20多頭豬的任務交給了妻子,整天忙著疫情宣傳、入戶排查、上報情況。他說:“盡自己的一份力,心安。”

    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在保山市邊境疫情防控一線,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義無反顧、無懼風險、沖鋒在前,把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首位,展現(xiàn)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和決心。

    在這里,“最耀眼的是黨旗,最閃亮的是黨徽,最響亮的是誓言”。數(shù)千名共產(chǎn)黨員把初心寫在行動中,把使命落在崗位上。

    “老一輩都能堅持下來,我們年輕人為什么不可以呢?”

    在中緬過境隧道卡點上,19歲學生郭兆杰反問記者。和他一起值守的,還有20歲出頭的大學生志愿者徐金濤和羅炳堅。

    猴橋鎮(zhèn)輪馬社區(qū)一組寨子入口處,跟隨媽媽楊俊菊值守的王勝婭,今年只有16歲。放假回家后,她堅持每天陪著母親守寨子,除了入戶巡查、出入人員登記等常規(guī)工作外,就是在簡易的窩棚里靜靜地看書。

    她說:“我的家就在這里。守好寨子,也是我的一份責任。”

    一路走來,這樣的青年,我看到的還有很多、很多。

    “‘木城之子’先鋒志愿服務隊”中的大學生趙德策,喊出“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年輕女護士張平,腿上“再也沒有蚊子叮咬的地方”的周竟,夫妻隔空相望的傈僳族婦女郭娟巧……

    記者既看到了“點、線、面相結(jié)合,技防、物防、人防相融合”的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又被一個個堅守的身影感動著……

    在這里,無數(shù)青少年褪去了懵懂和青澀。他們沒有“躺平”,而是用奉獻、責任和擔當,硬是把自己站成了“哨兵”的模樣。

    “鎮(zhèn)守邊關,視死如歸!”這是新時代賦予人們的時代召喚,更是百里邊關上最震撼的誓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嚴峻復雜的防控形勢,保山市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鎮(zhèn)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決心意志,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付出一切心血,竭盡一切努力,管住邊境、守好國門,把疫情阻擊在國門之外。

    我市堅持以騰沖、龍陵為前沿,其他縣(區(qū))為延伸,以嚴格落實“五個管住”為抓手,全面實行“五級段長制”等十項防控措施,全力筑牢邊境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在祖國邊陲的國境線上,抵邊守卡、護邊巡邏的男人是堡壘,是“鋼鐵長城”;村村寨寨、無數(shù)網(wǎng)格是哨所,是“人民防線”;黨員干部、男女老少是哨兵,是堅強后盾。

    當前,全市廣大黨員干部正在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央、省委關于疫情防控的部署上來,統(tǒng)一到全市上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大局上來,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沖在一線、戰(zhàn)在前沿,攻堅克難、敢打硬仗,在戰(zhàn)“疫”中詮釋初心、踐行使命,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用實際行動構(gòu)筑成聯(lián)防聯(lián)控的嚴密防線,凝聚起了全市堅決打贏邊境疫情防控戰(zhàn)的強大力量。

    作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們必須要統(tǒng)一的思想。務必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zhàn)情緒和僥幸心理,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在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共識。

    采訪的過程,是一次生動的新聞實踐。6天時間,記者深入騰沖、龍陵的4個抵邊鄉(xiāng)鎮(zhèn),從尖高山上海拔3214米的“共和國1號界碑”,到535米的怒江河谷,行程1300多公里,采寫一批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

    采訪的過程,是一次接受教育的過程。“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是新聞輿論工作的真實寫照。沒有好腳力,新聞報道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在采訪過程中,1330多公里的行程不是走馬觀花,既要克服長途奔襲的勞累,還有用心去體驗、用情去深入。因此,記者全面了解我市疫情防控采取的措施、深入采訪邊境抗疫一線發(fā)生的感人事跡的過程,也是意志、能力、思想接受綜合考驗的過程。這正是新聞宣傳系統(tǒng)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的具體體現(xiàn)。

    采訪的過程,是一次精神洗禮的過程。采訪中,記者不僅從太多平凡人身上感受到了他們不平凡的事跡,更在感動中升華著自我的認識。尤其在猴橋期間,記者們專門參觀了郭彩廷事跡展室,在介紹中再次感受郭彩廷的感人事跡,又一次接受了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禮。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