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頰生香醬粑粑
珍饈百味,不過一飽。在保山,有一味簡簡單單的早點叫醬粑粑。吃的時候,把做好的粑粑平放在炭火盆上方的鐵篾絲網(wǎng)上烘烤,用火扇輕輕扇動炭火,幾秒的時間粑粑便隆起一個大包,再輕輕翻個面烘烤幾秒鐘,粑粑便癟了下去,就可以放在形似乒乓球拍的木板上,用竹片從罐頭瓶中刮出做好的醬(辣味、甜味、芝麻、花生或蒜蓉味)涂抹在烤好的粑粑的一面上,卷起來就可以吃了,兩三個即可果腹充饑。再喝上一壺淡茶,人立馬滿血復活,又可以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吃個醬粑粑看似簡單,但做醬卻是個細膩的技術活。中國人吃醬的歷史很悠久,西周古籍《周禮》中就有“百醬”之說了,那時,用肉類和魚類發(fā)酵做的醬叫醢,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動物血液的醬稱作醓。
西漢元帝時期,史游在《急就篇》中記載,“蕪荑鹽豉醯酢醬”。唐·顏氏注:“醬,以豆和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為肉,醬之為醬,食之有醬”?,F(xiàn)在,家家戶戶都有不同風味的醬,用來調(diào)和不同的菜肴口味,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口腹之欲。
秋雨陣陣、雷聲隆隆,秋風徐徐、稻香淡淡。立秋后期,各家各戶開始做醬了。面醬制作采用的是傳統(tǒng)手工工藝,堅守傳承了上千年的古法釀醬方法。第一步是做霉豆瓣。把干蠶豆在清水中浸泡8小時左右,然后去掉外殼,把剝好的蠶豆放在簸箕上晾干水分,再放進杉木甑子里蒸熟,把蠶豆倒入盆中備用。
第二步是搓蒸蠶豆。搓蠶豆是很費力氣的,先磨好小麥面粉,采摘好新鮮的紫蘇洗凈后晾干水分備用。按照一斤蠶豆放三兩麥面的比例,把麥面均勻撒在蠶豆上,放少量的米酒,把紫蘇揉搓后擠出汁液與它們攪拌在一起,然后雙手用力一邊捏一邊搓一邊摔蠶豆和麥面。最后把搓好的蠶豆和麥面揉成拳頭大小的形狀。紫蘇個性含而不露、收斂不張揚,只有通過揉、搓、擠,才能和蠶豆、麥面一起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味。
第三步是捂豆瓣面團。把揉搓好的豆瓣面團放在籮筐里,蓋好紗布,在陰涼通風處放置21天左右。這期間,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豆瓣面團通過自然發(fā)酵,長出黃色的霉狀物,這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五味調(diào)和的驚喜。
第四步是晾曬發(fā)霉的豆瓣面團。把發(fā)霉的每一個豆瓣面團切成七、八個小坨,放入簸箕中晾曬在陰涼通風處風干,等待露天紅辣椒的收獲和臘月的到來。
第五步是備料。洗好土壇,舂好辣椒、八角、胡椒、少量茴香子(茴香放多了醬的顏色會變黑)、花椒,米酒、鹽等。
第六步是下臘八豆瓣面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種記載,“臘八水宜浸造滋補五臟及痰火、積聚、蟲毒諸丹丸并煮釀藥酒,與雪水同功。”因此,一直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在臘月初八這天在井里取水下豆瓣面醬。取好井水,諸物不得著油,把晾曬干的豆瓣面坨舂成粗顆粒備用。俗話說,“舍得肥、谷子旺。舍得鹽巴辣子下得醬。”下醬的原則是寧咸勿淡,但是鹽放多了會抑制醬的微生物的生長,不容易發(fā)酵生香,鹽少的話,有害的微生物過于旺盛,容易腐壞變質(zhì)。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下醬要通過不斷實踐來積累經(jīng)驗,才能恰到好處。這個比例僅供參考,晾干的豆瓣面、水、鹽、辣椒、米酒的比例大概是:3斤干豆瓣面+10斤臘八水+3斤鹽+4斤干辣椒面+2斤米酒及適量八角、茴香、胡椒、花椒面粉調(diào)味。按照此比例在土壇下好紫蘇臘八豆瓣面醬后,按照土壇的容量裝五分之四就可以了,它有一個自然發(fā)酵的過程,到時醬會膨脹起來,其余的事就交給時間了。
第七步是曬、露、翻、發(fā)酵。把腌制好豆瓣面醬的土壇用棉布捆緊罐口,放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曬,晚上還要放在露天處,每隔兩天揭開土壇罐口,用花椒木制成的長柄木勺上下翻攪兩次,持續(xù)翻攪40天左右。這個過程中,隨著陽光長時間的照曬,醬里的水分會慢慢蒸發(fā),豆瓣面醬會變得越來越黏稠。一曬、一露、一翻攪,大約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沉淀,醬壇里的米曲霉等微生物大量繁衍,蠶豆、麥面、辣椒及其他佐料中蘊含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油脂不斷分解,滋生出甜味、鮮味、香味,化腐朽為神奇,一壇顏色呈紅褐色、咸香醇厚、鮮辣回甘、風味獨特的保山臘八面醬就做好了。
在保山的街頭巷尾、學校附近都有賣醬粑粑的小攤。幾十秒就可以烘烤好的粑粑,與猶如“過五關斬六將”的紫蘇臘八面醬以及其他醬料和各種調(diào)料搭配在一起,其滋味讓人欲罷不能。輕咬一口,一股咸、香、辣、甘交織的,由淡變濃,回味無窮的醬香縈繞舌尖、齒頰生香,滿口回旋、令人咂舌,流入心田、讓人陶醉。保山醬粑粑,美哉快哉!(陳永軍)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