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誠信文化】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誠信文化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
誠信是一條貫穿始終的內(nèi)在紅線。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
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yīng)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xiàn)。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誠信。古往今來,關(guān)于誠信的正反面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讓我們從中國歷史上商鞅立木取信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兩個故事來感受誠信。
商鞅立木取信是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任,終于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這件事說明了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末年的歷史事件。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導(dǎo)致諸侯們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這就是失信所導(dǎo)致的嚴重后果。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