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扎根基層的“老胡”
“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整治,老胡最有經驗,下面請老胡談談。”“老胡,你們村的蠶養(yǎng)得太好了,請教教我們!”干部群眾口中的“老胡”,就是隆陽區(qū)瓦房彝族苗族鄉(xiāng)瓦河村的黨支部書記胡有余。
胡有余是土生土長的瓦河人,年過六旬的他,有37年黨齡,在村里工作了40年,生于斯、長于斯、奉獻于斯,是他半生工作與生活的鮮明寫照。
當村干部就要為群眾辦事,是老胡一直堅持的信念。一個小而落后的村子要怎么突破和發(fā)展呢?初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老胡認為,要改變首先要從環(huán)境改起。2000年前瓦河村的森林面積僅有1000多畝,山荒草枯、用水短缺是最大的困難。通過爭取用材林基地建設項目,老胡帶領村民新植林木3000多畝,退耕還林1278畝,種植核桃2000多畝。如今的瓦河村森林覆蓋面積達到了7500多畝,滿目青山和翠綠帶來了更清新的空氣和富足的水源。
位于瓦河村委會背后的瓦河水庫是青山之中的一片清潭,生態(tài)恢復以前僅只是季節(jié)性蓄水,主要用于農業(yè)生產。2017年,老胡帶領村兩委積極爭取資源和項目,投入300多萬元建設了溢洪道,水庫改為長期蓄水,設計蓄水量18萬立方米,一般蓄水12萬立方米,用水短缺的小村蛻變成了能給周邊村寨供水的“大戶”。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是農村發(fā)展的主要掣肘和難點痛點。近年來,借著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老胡和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項目、廣泛協調資源,瓦河村的基礎設施發(fā)生了巨變。修建鄉(xiāng)村主干道和入組道路11公里,村民出行十分便利。對村委會辦公場所進行提升改造、新建小組活動室2個,總面積約600平方米,村民活動和干部辦公條件大為改善。新建提水站1座,架設入戶管道3公里多,家家戶戶喝上了自來水。大力實施農網改造,先后兩次進行增容、加桿、加線。對89戶家庭進行農村危房改造,以統(tǒng)規(guī)自建的方式建設新莊避險安置點,讓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32戶家庭搬進了安全整潔的新家。
環(huán)境的改變和條件的改善再加上政策的引導,帶來了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在瓦河的經濟發(fā)展中,勞務輸出和農業(yè)生產占了大頭。據老胡介紹,目前全村1006人中,長期到省外務工的有90多人。而2005年開展第一批紅色勞務輸出時全村僅出去了8個人,最先帶頭報名的就是老胡的大兒子。“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這個事情,我兒子肯定要帶頭,他出去打工11年,總共賺了50多萬元,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就是主要靠他蓋起來的!”
除了勞務輸出先拿自家人“開刀”,在產業(yè)發(fā)展上,老胡也帶著村兩委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5年,瓦房鄉(xiāng)開始推廣蠶桑產業(yè),大部分群眾不敢嘗試、不愿嘗試。當時52歲的老胡二話不說,自己先種了7畝桑樹,并兼任蠶桑技術指導員,和下派的各級蠶桑專家認真學習種養(yǎng)技術,再手把手教其他兩委成員和群眾。同時,主動協調掛聯單位,解決了蠶房的水、電問題,讓種養(yǎng)戶無后顧之憂。截至2023年全村蠶桑面積共有480畝,產繭510張,產值137萬元,蠶寶寶織出了全村致富的新“絲路”。
鄉(xiāng)村振興,人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瓦河村素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從村里走出去的能人志士不忘回饋鄉(xiāng)鄰、共促發(fā)展。2010年,在村兩委的參與發(fā)動下,退休干部胡文昌、致富帶頭人楊明璽等人帶頭成立了瓦河村助學基金會,用于資助成績優(yōu)秀的貧困學生,從當初的1萬元到現在的結余15萬元,前后共幫扶了53位優(yōu)秀學子,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反哺家鄉(xiāng),激活了瓦河教育的“一汪碧泉”。
如今的瓦河,生態(tài)豐美、環(huán)境優(yōu)美、百姓富美、生活恬美。老胡將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四十年奉獻給了瓦河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熱土,努力打造宜居宜業(yè)的和美鄉(xiāng)村。瓦河村委班子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yōu)秀,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屢次被評為“好”。2023年,老胡還被評為市級“教育工作優(yōu)秀個人”。
四十年光陰似流水匆匆,卻又是老胡一步一印、一釘一鉚“鑿”出來的。當村干部就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他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原則。“我覺得我們村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善得差不多了,目前就還差路燈,如果在任內能夠完成,我就沒有什么遺憾了!”說起接下來的打算,老胡比劃著擬安裝路燈的點位,面露期待。(李曉平)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